少欲、知足、慚愧、懺悔


為了洗鍊我們的身心,應當多做一些使得物慾沈澱的工夫。
 
安心在於生活的少慾知足;安身在於生活的勤勞儉僕。
 
有錯誤能夠承認,真誠懺悔,就相當於衣服髒了,用肥皂水洗了再穿,髒了再洗,那衣服還是保持乾淨。如果根本不洗,那衣服永遠是髒了。有慚愧心的人,會聞過則喜,聞譽則懼。
 
真懺悔是發自內心懇切的意念
 
要自知不會修行,才會虛心學習,念茲在茲。
 
慚愧是發覺自己的錯誤。 「給人方便」就是成就自己
 
懺悔是在承認自己的過失之後,願意承擔責任
 
待人要厚,自供要薄 懺悔和慚愧都是反省的作用
 
凡有慚愧心生起,便會自勉自勵而不易懈怠。生起慚愧心的同時,起惡念、做壞事的可能性也就不大了。如果慚愧心生不起來,則先修懺悔行。懺悔有三種方式:一、面懺悔(責心懺);二、對佛、菩薩像前懺悔;三、對知語的人懺悔。從戒律上來講,最輕的過失用責心懺悔,重的則要對人懺悔。對人懺也依情節輕重分對一人,多人及二十人僧眾懺悔的不同,藉人及公眾的約束力,來幫助自己的精進和清淨。
 
若發了願而未負責任,應生慚愧心,慚愧心生不起,則要懺悔。若能懺悔與慚愧心相應,此願便會逐漸成長。
 
每日反省,常常慚愧,時時懺悔,內心自然清明,性格自然穩定,縱然未得悟境,也是一個健康和快樂的人。
 
佛教我們:「少欲、知足、知慚愧」──唯有少欲、知足才能安心於佛法的修學;也唯有少欲、知足,才會真的生起慚愧心。
 
知道慚愧以後,才能夠懺悔往昔的罪過業障。
 
懺悔之後,才能使我們心得安樂,這就是佛法,這就有「法喜」
 
慚愧是反省自己的身口意三種行為,從注意自己行為,進而瞭解自己行為,然後反省自己行為,結果是改善修正自己的行為,便是慚愧與懺悔的功能。
 
對佛懺悔並不是求佛赦罪,而是求佛證明,向佛坦白自己所作的罪業,下定決心,不再故意作惡。
 
正因為我們身心皆不受自己的約束,所以經常犯錯還不認錯,因此,只要承認自己一定有錯,就會生起慚愧心來,跟著承擔錯誤的責任,便名為發露懺悔。
back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