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能是孤立的,一定跟其他的許多人有關係,所以,要進要退之前,都得先識己識人,才能在適當的時機前進或者後退。識己的意思是要瞭解自己的缺點和優點,若沒有想要調整自己、成長自己、修正自己,想要掌控進退是很難的。
對自己一無所知的人,只能任人擺佈。其次,還要識人,識那些人?就是跟你相關的人,上下左右、縱橫交錯的相關係人。
識人首要知道你的上級的理念和性格是什麼,想朝那個方向走,要不然,你就沒辦法接受他、配合他、適應他。第二,要瞭解同事的才能和性格是什麼,他們的優缺點是什麼,他們能幫助你的是什麼,他們不願意配合你的是什麼。那就盡量吸取他們的長處,減少你的損失,還要適應他們、協助他們,使他們因你而得到利益,因你而成長。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一個人若能幫助更多的人,往往也會受到更多人的提拔和擁護。如果你能照顧、協助、體諒同事,就成了他們的諒友、益友。當然,也有一些人是專門鑽漏洞,踩著別人肩膀往上爬的,這是惡友,我們當敬小人而遠之,跟這類人保持距離。如果當你連明哲保身都做不到,不願集體貪污、同流合污而遭排擠,那就離開,另覓棲枝吧。而退的時候,要全身而退,自己心甘情願,人家也歡歡喜喜,君子斷交,不出惡言。進的時候,是憑實力、努力而得來的,但是,也有運氣的因素。如果是自己運氣不好,福報不夠;不需要失望,你還是照常做你當做的事。
所謂『進』的廣義解釋,不一定是陞官晉級,只要你對工作很投入,對社會、對工作崗位的貢獻愈來愈多,就算是『進』;一天比一天做得更好,也是進。若把這個觀念弄清楚,你就會是一位天天都很快樂的人了。
在任何一個團體中,都難免會有是非,若能夠在是是非非的環境中保持平靜與和諧,這就是個人的成長。
社會上的任何一個團體,都會有不同觀點、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共同工作。社會與團體,既然是由許多人組成,彼此之間難免有差異的性格。因為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和成長過程都不會相同,所以會形成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性格;即使在相同的生活背景中成長的兩個人,也會由於感受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觀念。
遇到群體中觀念奇特的人,我們應該站在他的立場為他設想,體諒他、同情他,但不要同意他或認同他,否則,你就失去自己而變成他的附屬品了。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須要溝通,溝通不成則當妥協,當妥協不成時,就原諒他和忍讓他吧。因為做好事、修德行,目的不是為了賺取他人的回饋。由於事先已經認知到這種情形是正常現象,所以,我們還是要以共同的事業前途為重。
如果用這種態度和別人相處,就是增一分智慧、少一些煩惱。不過,是非還是會有,只要我們不挑撥是非,知道有是非,心卻能保持清淨,以成就事情為前提,慢慢地化阻力為助力,轉對立為互助,我們的目標還是可以達成的。
有時候甚至會碰到很難化解的情況,遇到這種情形,你應該想『這是一個能夠讓我成長的力量,讓我的性格多一點磨練,使我的人生多一點歷練。』如果你處在槍林彈雨之中,還能安全地全身而退,那時後,你的功夫就練出來了。
有的人專門愛講別人的是非,也不是為了特別的原因,就只是愛講是非。面臨這種場面,知道他講我們的是非,我們也不要跟他計較。畢竟,『人前不說別人好,人後不說別人壞』的人不多,當你發現你的朋友在你背後說你壞話,最好能以包容及諒解的胸懷泰然處之,這樣才能化解誤會,保持友誼。因為,在人背後不論人長短的很少,說壞話不一定就是那般的壞,也不一定就是批評,有時候只是為別人說明介紹,解釋一個人的優點或缺點。故當知道人家說了自己的優點時,除了高興,應該感謝;當知道別人說了自己的缺點時,不該生氣,應當反省。
有一些人背後說你的壞話,是由於嫉妒,若不說你壞話,不能顯出他比你高明,不能襯托出他的優越。
另外有一種人不是存心使壞,只是有使壞的習慣,這種蜚短流長的壞毛病,我們自己也曾經犯過,我們週遭的人也多少有這種問題,那你就把它當作一件理所當然的尋常事來處理,以平常心看待,何必生氣。
如果有人因為嫉妒而說你壞話,表示你很不錯;如果他是拿你當作消遣,至少你可以讓他人快樂,你也應該值得安慰。萬一因為他人的批評、譭謗、破壞而使自己受損失時,碰到這種情形,最好找一個機會和對方談談,以期早日化解彼此間的不愉快。
化解的方法要誠懇、主動、明快,不要猶豫、被動、等待,等待下去會連朋友也沒有了。也有一些人就是對你誤會很深,遇到這種人,你也不必介意,他已經氣你氣到這種程度,你最好說『我的業障深重,是我那輩子欠他太多,我慚愧、我懺悔,我為他心中對我的怨恨祈禱,不要恨上加恨,不要冤冤相報,願自己的業障,早日冰消。』當你能夠這麼自我化解的話,你就不會那麼地不平衡了。
至於口業,有兩種,一種是搬弄是非,一種是製造是非,這都是口舌的惡業。有些人的口業只是一種習慣,他們沒有想到是否造口業,只是口沒遮欄,而且加油添醋,誇大事實。如果他不是預謀,也沒有惡意,我們只能說這是有病態的人,沒有什麼造業不造業的問題。
如果,你明明知道是造口業,明明知道會使人受到傷害,也明明知道不可隨便亂說,你還是說了,而且還製造了一套假證據來告訴別人,那就是造口業了。
你造的口業使別人受損愈大,你的果報就愈重。到底是什麼果報?要看人家受到什麼樣的損失。『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他非』是做人的美德;少批評、多讚美,是避免口業的好方法。
有的人是在造口業之後才知道已造了口業,他知道那些事說不得,只是脫口而出,並沒有預謀或挖空心思要使人受害,講完之後就馬上後悔,有這種毛病的時候,就要懺悔了。
如果你說了什麼人的壞話,而他知道了,你應找到那個人,對他懺悔;如果那個人根本不知道你對他造了口業,也未對他造成損害,此時就用自我反省或對佛懺悔的方法。
養成懺悔的習慣之後,造口業、犯口過的機率就會愈來愈少,因為懺悔本身就是糾正自己的一種方法。到最後,便可以口業清淨了。
知道自己犯了口業的過失,盡量訓練自己:『話到口邊想一想,講話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說話,而是要惜言慎語。
搬弄是非,傳播流言,論人臧否,背後批評,都是犯口過造惡業,每一個人都應該避免。
由於,社會是人的集合,因共同的生活、信仰、利益、安全而集合的群體。但是不同的風俗、思想、生活及文化而造就出不同的社會。不同的社會又常因時空的變遷與數量的多寡,而有不同的價值標準。
個別的社會背景,因此存在著不同的是非觀念,過去是對的,現在就不一定是對的。此一時彼一時,不同的時空,就有了不同的論斷。因此,是與非,沒有絕對的永恆,經常是隨著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而調整價值標準。
而是非價值的判斷,又常因重疊交錯、物換星移,而發生失衡與混淆。究竟該如何去衡量「是與非」呢?
應以共通的立場、共通的尺度,公非公是,做為是「是非」的憑據。
所謂「公是」、「公非」,還必須以分工合作的社會觀點立足,符合社會群體利益的「是」,即是「公是」,不符合社會群體利益的「非」,就是「公非」。
當是非若因緣生起時,「息事寧人」是首要。可以釐清是非時,以法、以理,據理力爭。萬一無法釐清是非時,只有以情、以慈悲心,而任其自然了。
古來禪師們常因觀機逗教,而對是非存有不同的見解。例如趙州從諗禪師知道,眾生皆有佛性,連柏樹的樹子都有佛性,但當有人問他:「狗子有佛性嗎?」禪師卻說:「無。」
又如《金剛經》、《心經》,係闡述「有無皆非」的觀念。有位僧人因通體是病,求禪師醫,禪師卻回答:「不醫!」而且說「教汝求生不得,求死不得!」這個公案,說明的是,以佛教的觀點來說,人本來就無需求生,也無需求死,又何必去求生、求死呢?
對於是非觀念,禪師還有一解,那就是「是非自在」──有馬騎馬,無馬步行。是非當前,只有以知識說明問題,以智慧解決問題。而唯有公是、公非,才是是非生起時的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