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所謂了道?上焉者,有人道、天道、聲聞道、菩薩道與佛道;下焉者有地獄道、餓鬼道、畜牲道。而通常說的了道,是指出生死、離三界,這又分成易行道和難行道。也就是學佛修行的菩薩道,有難、易兩種。如世間行路,以步行走陸路,比較吃力艱難;乘船行水路,比較省力容易。難行的菩薩道,是指勤行精進;易行的菩薩道,是指以信心為方便而致不退轉位。

也可以說以修學的行程來說,可以分為兩種,一是難行道,一是易行道。難行道是指自初發菩提心起,生生世世行菩薩道,生生世世犧牲自己而成全眾生,那是靠著所發的願力,維持住一生又一生的救世工作,這是非常艱難的行門,如果願力不夠堅強,往往會在再三再四的挫折之中退心,但是這一行門的行程,卻比易行道來得快速,要比修學易行道更早達到成佛的目的。易行道是指藉著諸佛願力所成的淨土,長養各自的慧業,也就是以凡夫的身份往生佛國,在佛國的環境之中培養慧業,到了「不退」的程度,乃至到了聖位的境界,再入凡界行菩薩道而廣度眾生,所以,這是比較安全而穩當的,卻是迂曲而緩慢的。

不過若全仗佛的願力往生者,要至不退轉位,必須經過極長的時間。因在彼土無緣修福,但可修慧,修慧能離煩惱,若不修福,便不能成就菩薩功德。故雖容易,卻有迂迴之感,必須等到位階不退之後,再到世間廣度眾生,以修足菩薩的福德,福慧圓滿,方能成佛。易行道的殊勝方便,較便利自信不足、罪業身重的怯懦眾生,能使之有得度的希望,並鼓勵他們學佛、念佛。

由於易行道的宗教價值及其作用,可以說與基督教的求生天國,有著異曲同工之效,雖然兩者的內容不可同日而語,但其強調「信」的力量則幾乎一致。再說,基督教講「信、望、愛」,佛教則強調「信、願、行」鼎足而三的功能。所不同的,佛教是以眾生的本身為主,基督教則以上帝為主,基督教的出發點及其目的,無非是為了上帝的權威、服從上帝的權威、依賴上帝的權威。佛教則為以眾生自己的力量感通諸佛而期進入佛土,與佛同處,所以,除了死心塌地的信,還需要與佛的願力相應(不是如基督教所說的「寵愛」),才能往生佛國,諸佛的願力有「通」與「別」的兩種:通願是諸佛共通皆有的,那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通常稱這為四弘誓願;別願是諸佛各別成就的願力,比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唯有我們也發了諸佛的通願,才有進入諸佛國土的希望,也唯有能與某佛的別願相應了,才有生到某佛國土的可能。同時,當我門修學淨土行的易行道時,必須要把內心的至誠懇切,表現到生活的言行上來,淨土的眾生是「身、口、意」三業清淨的,我們凡夫雖不能做到絕對清淨,也當盡量使自己的身心淨化,淨化的德目便是五戒十善,如果內心嚮往淨土,行為不求淨化,那對臨終往生佛國的希望,也是很有疑問的。

所謂難行道,就是以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修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薩道,這是修行佛法的通途。三世一切諸佛都是由於在因地時發了無上正等的大菩提心而成佛。也就是說,發願求成佛道者,通常是要先成就信心,當於第一阿僧祇劫修滿之前,都是凡夫。在凡夫位中的菩薩,是有我的,是有眾生可度的,是有煩惱可斷的,也是有佛可成的。唯其由於對三寶的信仰堅定,對自己的信心篤實,所以,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如法修行。

而在初住位前的十信位中,若遇魔障、業障、煩惱障、種種報障等,尚有退失信心的危險,所以叫做「有退」。然其一旦曾經發起菩提之心,就已種下了成佛之因,不論此因的力量強弱,總還有機會再度,到了信心不退之後,從成佛的時間上講,已經確定;從受苦受難的程度上講,則風浪越來越強勁,前程越來越艱難,這就是菩薩修行的難行道。菩薩受苦難,是出乎他們的願力,不是業報。這樣的難行道,對菩薩而言,是正常的修行過程。在此期間,捨生受生,做無量佈施,修無量供養,親近無量諸佛,在眾生之中,永遠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日積月累,我執漸漸消融,福慧時時增長。當無我的大悲究竟圓滿之時,便是成佛。

這也就是一般菩薩成佛的通途。我們沒有發現初發心菩薩,有對於修行的前途,產生懷疑的記載,只要信心堅固,願心正確,終極的目標不變,就不必畏懼下墮,更不必畏懼披毛戴角的生死現象。

諸佛菩薩在修行過程中,往往是適應眾生需要而示現不同的身份和形象,因此,做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只知當下努力修行,至於是否能夠出離三界,應該是採取只顧耕耘,不問收穫的態度。

畏懼披毛戴角還的人,他是不敢修行的。鼓吹此生不了道,就要披毛戴角還的人,一定不是正信的佛教徒,更不能體認到大乘佛法的襟懷。這種觀念阻止許多人出家修行,也使許多已經出家的人感到沮喪和失望,更使得許多出家人變成自私自利,急於自了,不能夠產生利益眾生、淨化社會的願望,所以,佛教被人指為消極、逃避、悲觀。因為即使在佛世,也沒有要求所有的出家僧眾必須即身成就,因此,正常的佛道,是不戀生死,也不畏生死的。故也可以說,這跟「地獄門前僧道多」的流言,同樣的惡毒!

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句話,是從一些齋教的乩壇、靈媒的口中傳出。因為他們是在家人的宗教組織,所以,在排斥他教及吸收信徒的利益衝突之下,不得不跟出家的僧侶及道士,採取敵視對立的態度,渲染捏造出家修道者的困難、黑暗、腐敗,宣揚僧道多下地獄的觀念。目的是為了侮辱佛道二教。

須知:凡有人事,就有弊端,僧中難保沒有破戒、犯戒的人,釋迦制戒就是為了防範、制裁、處理這些事件。出家的凡夫,在未修成聖賢之前的修學階段,因為不清淨,所以要求戒,受戒是修行的起點,跌倒了再爬起來,犯了戒再懺悔,乃是正常的事。齋教徒們,自己不願受出家戒的約束,反而詆毀出家人持戒不嚴,並且誇張出家人的犯戒罪行,其存心是顯而易見的。

罪過又可分成戒罪和性罪,所謂性罪,是指造惡行為的本身就是罪,不論受戒不受戒,犯了過必須受報;戒罪則是在受戒之後,增加持戒功德,倘若犯戒,便在性罪之外另加戒罪。所謂戒罪者,是指持戒有功德,犯戒有罪報,持戒是對一切眾生,所以功德無量;犯戒只能對少數眾生,所以破戒的罪過再大也不及持戒的功德之多。而僧尼律中處處都說:「犯過者當懺悔,懺悔則安樂」,又有說:「有戒可破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

受戒有約束的功能,悔過有洗心的功能。罪有輕重,犯了極重的戒罪及性罪者下地 獄,其他的輕罪,則隨類受報,由此可知作惡、犯戒未必全下地獄。否則易於使人誤會:不信佛不學佛還不至於下地獄,信佛學佛後反而容易下地獄,那還有多少人敢來信仰佛教而學佛修行呢?

事實上,佛在世時,制定比丘托缽,稱為「化緣」。化緣一詞,本極莊嚴,比如釋迦世尊,是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此一因緣,即為化緣,即為化度眾生的因緣。教化眾生度過生死大海,便是化緣。

因緣這樣東西,非常微妙,如果往昔生中,未曾結過佛法的緣,即使遇到佛陀,佛陀也無可奈何,佛陀是大覺智人,但亦無法化度一個無緣的人。所以在佛陀時代,有很多不受佛度的人,竟在佛的弟子面前接受了化度。因此,佛及佛的諸大弟子,每見一個可度的人,往往總在事先以神通觀察,先看他的化緣屬誰,便由誰去化度。

現在,每一談起化緣,總會聯想到募捐上去。出家人化緣募款,往往是為起廟。在佛陀時代,除了佛陀,其餘的大弟子們,為了僧團的四事──衣、食、臥具、醫藥,也曾向在家人去勸募,有時為了住的問題,也會勸募。但他們很少向老信徒動腦筋,他們是向未曾信佛的人施於方便的教化,當其接受了教化,歸依了三寶,甚至證得了聖果之後,自然會來大力施捨。因此,以托缽的形象,與在家的信眾接觸,並為他們祝願就是代佛宣化,就是報答信施。出家的形象本身就能使人產生離慾、離苦的作用,何況再用佛法化導,其功德豈能與用勞力生產來求取生活所需的方式同日而語。

以宗教的立場而言,縱然出家人住於寺院而不與世俗接觸,也未能即身成就,只要每日課誦不斷,為社會、國家、人類、世界眾生的幸福祝願,已經功德無量。至於寺院,《法華經》稱之為塔廟,佛陀尚未入滅之時,最初是因弟子們想念佛陀,當佛陀要離開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去時,便將頭髮和指甲取下來,交給弟子們供養,弟子們便做了塔來貯藏供養。

自佛陀滅度之後,由於舍利的分佈,所有的佛塔也多是佛的舍利塔了。後來雖無佛的舍利,但有佛法,也為之建塔,這是因為建築佛塔,可以供養法寶經卷,也可供人參拜讀誦,漸漸地佛塔所在之處,也就成了佛教的修習道場。

因此,原本是用來供佛的舍利,後來才作為珍藏佛的法寶。在有佛有法之處,一定有僧人照顧,所以在塔廟的旁邊有僧房,這就完成了住持三寶的形象。所以在《出家功德經》裏說,一天出家也有無限的功德,何況是發了終生出家的宏願之人,因此,出家修行是多生多劫的事,不是臨渴掘井式的急就行為,沒有必要在一生之中急求自了。

如果此生不了生死,尚有兩條路可走:一是以彌陀的本誓願力,求生西方;一是以自己的願力,累劫修行。只要信心堅固,願力不退,就可保證在修行的道上,一路前進,縱然由於初發心的緣故,有時會信心不足、願心無力、修行不得要領,只要發願修行,嚮往出離,出家也比在家牽掛更少。障礙更小,縱然不能夠保證未來生中永不墮三塗惡道,也不會比在家身份者墮落的機會更多的。

 

 back上一頁

如 何 處 理 是 非 ?


人不可能是孤立的,一定跟其他的許多人有關係,所以,要進要退之前,都得先識己識人,才能在適當的時機前進或者後退。識己的意思是要瞭解自己的缺點和優點,若沒有想要調整自己、成長自己、修正自己,想要掌控進退是很難的。

對自己一無所知的人,只能任人擺佈。其次,還要識人,識那些人?就是跟你相關的人,上下左右、縱橫交錯的相關係人。

識人首要知道你的上級的理念和性格是什麼,想朝那個方向走,要不然,你就沒辦法接受他、配合他、適應他。第二,要瞭解同事的才能和性格是什麼,他們的優缺點是什麼,他們能幫助你的是什麼,他們不願意配合你的是什麼。那就盡量吸取他們的長處,減少你的損失,還要適應他們、協助他們,使他們因你而得到利益,因你而成長。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一個人若能幫助更多的人,往往也會受到更多人的提拔和擁護。如果你能照顧、協助、體諒同事,就成了他們的諒友、益友。當然,也有一些人是專門鑽漏洞,踩著別人肩膀往上爬的,這是惡友,我們當敬小人而遠之,跟這類人保持距離。如果當你連明哲保身都做不到,不願集體貪污、同流合污而遭排擠,那就離開,另覓棲枝吧。而退的時候,要全身而退,自己心甘情願,人家也歡歡喜喜,君子斷交,不出惡言。進的時候,是憑實力、努力而得來的,但是,也有運氣的因素。如果是自己運氣不好,福報不夠;不需要失望,你還是照常做你當做的事。

所謂『進』的廣義解釋,不一定是陞官晉級,只要你對工作很投入,對社會、對工作崗位的貢獻愈來愈多,就算是『進』;一天比一天做得更好,也是進。若把這個觀念弄清楚,你就會是一位天天都很快樂的人了。

在任何一個團體中,都難免會有是非,若能夠在是是非非的環境中保持平靜與和諧,這就是個人的成長。

社會上的任何一個團體,都會有不同觀點、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共同工作。社會與團體,既然是由許多人組成,彼此之間難免有差異的性格。因為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和成長過程都不會相同,所以會形成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性格;即使在相同的生活背景中成長的兩個人,也會由於感受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觀念。

遇到群體中觀念奇特的人,我們應該站在他的立場為他設想,體諒他、同情他,但不要同意他或認同他,否則,你就失去自己而變成他的附屬品了。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須要溝通,溝通不成則當妥協,當妥協不成時,就原諒他和忍讓他吧。因為做好事、修德行,目的不是為了賺取他人的回饋。由於事先已經認知到這種情形是正常現象,所以,我們還是要以共同的事業前途為重。

如果用這種態度和別人相處,就是增一分智慧、少一些煩惱。不過,是非還是會有,只要我們不挑撥是非,知道有是非,心卻能保持清淨,以成就事情為前提,慢慢地化阻力為助力,轉對立為互助,我們的目標還是可以達成的。

有時候甚至會碰到很難化解的情況,遇到這種情形,你應該想『這是一個能夠讓我成長的力量,讓我的性格多一點磨練,使我的人生多一點歷練。』如果你處在槍林彈雨之中,還能安全地全身而退,那時後,你的功夫就練出來了。

有的人專門愛講別人的是非,也不是為了特別的原因,就只是愛講是非。面臨這種場面,知道他講我們的是非,我們也不要跟他計較。畢竟,『人前不說別人好,人後不說別人壞』的人不多,當你發現你的朋友在你背後說你壞話,最好能以包容及諒解的胸懷泰然處之,這樣才能化解誤會,保持友誼。因為,在人背後不論人長短的很少,說壞話不一定就是那般的壞,也不一定就是批評,有時候只是為別人說明介紹,解釋一個人的優點或缺點。故當知道人家說了自己的優點時,除了高興,應該感謝;當知道別人說了自己的缺點時,不該生氣,應當反省。

有一些人背後說你的壞話,是由於嫉妒,若不說你壞話,不能顯出他比你高明,不能襯托出他的優越。

另外有一種人不是存心使壞,只是有使壞的習慣,這種蜚短流長的壞毛病,我們自己也曾經犯過,我們週遭的人也多少有這種問題,那你就把它當作一件理所當然的尋常事來處理,以平常心看待,何必生氣。

如果有人因為嫉妒而說你壞話,表示你很不錯;如果他是拿你當作消遣,至少你可以讓他人快樂,你也應該值得安慰。萬一因為他人的批評、譭謗、破壞而使自己受損失時,碰到這種情形,最好找一個機會和對方談談,以期早日化解彼此間的不愉快。

化解的方法要誠懇、主動、明快,不要猶豫、被動、等待,等待下去會連朋友也沒有了。也有一些人就是對你誤會很深,遇到這種人,你也不必介意,他已經氣你氣到這種程度,你最好說『我的業障深重,是我那輩子欠他太多,我慚愧、我懺悔,我為他心中對我的怨恨祈禱,不要恨上加恨,不要冤冤相報,願自己的業障,早日冰消。』當你能夠這麼自我化解的話,你就不會那麼地不平衡了。

至於口業,有兩種,一種是搬弄是非,一種是製造是非,這都是口舌的惡業。有些人的口業只是一種習慣,他們沒有想到是否造口業,只是口沒遮欄,而且加油添醋,誇大事實。如果他不是預謀,也沒有惡意,我們只能說這是有病態的人,沒有什麼造業不造業的問題。

如果,你明明知道是造口業,明明知道會使人受到傷害,也明明知道不可隨便亂說,你還是說了,而且還製造了一套假證據來告訴別人,那就是造口業了。

你造的口業使別人受損愈大,你的果報就愈重。到底是什麼果報?要看人家受到什麼樣的損失。『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他非』是做人的美德;少批評、多讚美,是避免口業的好方法。

有的人是在造口業之後才知道已造了口業,他知道那些事說不得,只是脫口而出,並沒有預謀或挖空心思要使人受害,講完之後就馬上後悔,有這種毛病的時候,就要懺悔了。

如果你說了什麼人的壞話,而他知道了,你應找到那個人,對他懺悔;如果那個人根本不知道你對他造了口業,也未對他造成損害,此時就用自我反省或對佛懺悔的方法。

養成懺悔的習慣之後,造口業、犯口過的機率就會愈來愈少,因為懺悔本身就是糾正自己的一種方法。到最後,便可以口業清淨了。

知道自己犯了口業的過失,盡量訓練自己:『話到口邊想一想,講話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說話,而是要惜言慎語。

搬弄是非,傳播流言,論人臧否,背後批評,都是犯口過造惡業,每一個人都應該避免。

由於,社會是人的集合,因共同的生活、信仰、利益、安全而集合的群體。但是不同的風俗、思想、生活及文化而造就出不同的社會。不同的社會又常因時空的變遷與數量的多寡,而有不同的價值標準。

個別的社會背景,因此存在著不同的是非觀念,過去是對的,現在就不一定是對的。此一時彼一時,不同的時空,就有了不同的論斷。因此,是與非,沒有絕對的永恆,經常是隨著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而調整價值標準。

而是非價值的判斷,又常因重疊交錯、物換星移,而發生失衡與混淆。究竟該如何去衡量「是與非」呢?

應以共通的立場、共通的尺度,公非公是,做為是「是非」的憑據。

所謂「公是」、「公非」,還必須以分工合作的社會觀點立足,符合社會群體利益的「是」,即是「公是」,不符合社會群體利益的「非」,就是「公非」。

當是非若因緣生起時,「息事寧人」是首要。可以釐清是非時,以法、以理,據理力爭。萬一無法釐清是非時,只有以情、以慈悲心,而任其自然了。

古來禪師們常因觀機逗教,而對是非存有不同的見解。例如趙州從諗禪師知道,眾生皆有佛性,連柏樹的樹子都有佛性,但當有人問他:「狗子有佛性嗎?」禪師卻說:「無。」

又如《金剛經》、《心經》,係闡述「有無皆非」的觀念。有位僧人因通體是病,求禪師醫,禪師卻回答:「不醫!」而且說「教汝求生不得,求死不得!」這個公案,說明的是,以佛教的觀點來說,人本來就無需求生,也無需求死,又何必去求生、求死呢?

對於是非觀念,禪師還有一解,那就是「是非自在」──有馬騎馬,無馬步行。是非當前,只有以知識說明問題,以智慧解決問題。而唯有公是、公非,才是是非生起時的立足點。

 

 back上一頁

忍氣吞聲就是修忍辱行嗎?


這個世間,要不生氣,很難!分析一下「生氣」,就知道氣一生,事關血脈與平衡,很不健康,氣還是少生為妙。不如意時生起氣來,血液很快地往頭部衝。這股氣量與上衝的血量,往往是成正比的,因此,生氣會氣死人。生氣既傷腦,也傷神,而且血液上湧,很容易使小腦失去平衡的控制,於是言語、手、腳、肢體的失控等非理性的動作就出現了。

佛家說,人性三毒:貪、瞋、癡,就是蝕啃心靈的三害。唯有不貪著、不瞋怒、不癡迷,才能自在、輕安。為了對治三毒,佛家修行人也自有一套解除方法,而這些方法,還必須不斷「練習」,才有良效──把意念放在丹田或腳底、數呼吸、念佛號都是,也就是把注意點留在丹田,把氣放在腳底,讓自己的反應「停格」,稍一注意自己的心念,置於丹田、腳底,反應自然不會直接上衝,有了「暫停」的空間,氣已經消了一半。

最重要的,還要學會「反觀自照」,照一照自己的心念,問一問自己為什麼要生氣。常常鏡子一照,就發現生氣無理,於是就不生氣了!

我們佛教徒主張忍讓,並說「忍則多福」。又主張「行善快樂,佈施有福」。遇到老弱婦孺,固然要讓,若遇狂人醉漢,也當避讓;遇到長輩和貴人,固然要禮讓,遇到平輩和常人,也當謙讓。

所謂:「凡事要趕,不要急。」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急則很可能造成錯亂及麻煩。同樣的,開車時趕路,不要搶路。趕路是爭取時間,搶路便會招致交通事故,我們寧可遲到目的地,切勿由於跟人搶路而到不了目的地。讓人一步是為了彼此都能平安順利地通過。自己急著趕路的時候,請不要忽略了那些跟我們在同一條路上行駛的人們,何嘗也不是急著趕路呢?所以「忍讓」是行善,也是佈施。

此外,俗語說:「禮多人不怪」,但又說「禮多必詐」,所以人與人之間,遵守恰如其分的禮貌最重要。

「個人禮讓」主要在提昇自我的品格,化除自我的積習,從而達到自我尊重、自我肯定、自我成長以及自我消融。因為適度的禮貌,代表一個人懂得自愛,能夠肯定自己的價值及奉獻;而個人禮貌的養成則是一種成長,在這過程中,學會尊重、包容別人,對人恭敬,尊上謙下,虛懷若谷;當你成為一位真正有禮的謙謙君子時,心中必定不再執著於自我成就的追求,只想著為大眾謀福,也就達到自我的消融境界。

在個別接觸的禮儀中,人與人之間要以禮讓對方來成就自我,以尊重對方來化解敵意,以稱讚對方來增進和諧。禮讓可以成就自我。

至於尊重對方,必須是出自於誠懇心、謙虛心和禮貌心,以讚賞、讚美的態度來稱揚他人的優點,增進彼此的和諧,即使對方有什麼敵意,也能順利化解。

群體活動的儀典,則是以禮儀來統一彼此的歧見、促進彼此的關懷、達成團體共同的成長。因為禮儀中有一定的規律和秩序,自我的個性、稜角得以隱藏和潤滑,消弭可能發生的爭端,讓團體得到成長,處身其中的個人也才得以順利成長。

以禮儀來保育社會生態,減少彼此間的摩擦,消弭彼此間的怨恨。重視禮儀,社會才會更和諧,個人也才能活得更健康、更快樂;相反地,當別人無禮相待時,不但不能以同樣無禮的態度來回敬,還應該告訴自己:為了要讓自己活得健康一點、快樂一點,應該禮讓他,並且由衷地、心口一致地以禮待他,相信這樣一定能消融彼此的怨恨。

以禮儀來改善社會風氣,造就文質彬彬、富而好禮、禮尚往來、共存共榮的社會體質。當然,所謂的「富而好禮」,不是說富裕之後才能講求禮儀,應該是不論窮或富,都要有禮貌、有教養,表現文質彬彬的氣質。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多一分禮貌的言行,就可以減少一分暴戾之氣,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和諧、更繁榮,我們的生活也將更安全、更安定。

佛法講因果報應,故在任何場合,均當考慮到「方便他人,等於利益自己」。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過煩惱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確也有忍氣吞聲的意思。忍辱二字的涵義甚廣,有拒受諸樂而接受諸苦之意。無理的侮辱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拒絕美女的投懷送抱,也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而信受佛法中的種種法門,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夠辦得到的。一般而言,若與自己無關的事,大致能夠忍受;若與切身的名利、眷屬、男女等相關諸事,那就不容易忍了。

佛法不僅為個人忍,也要為眾生忍。到達無諍的程度時,就成了八風吹不動,即對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八種現象,無一不能忍的境界。所以,解脫的菩薩稱為已得無生法忍。對於內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等不著,於外六塵的色、聲、香、味、觸、法能不受,即稱為法忍。如能遇迫害而不瞋,受供養而不喜,既無能受的我,也無使我接受的他,能達如此,則稱生忍。此不僅是聖位菩薩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眾共濟,所以忍辱是建立和樂人間的最佳準則。

根據這樣的標準,好像忍辱就是忍氣吞聲,一切的冤枉、侮辱、譭謗、打擊,都應該全部接受,沒有反抗的餘地似的。然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必須注意,如果不是出於智慧的忍辱,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災難,因此透過智慧的觀照,應當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說,風雨水火的襲擊,是無法控制的;但是仍可以未雨綢繆,設法避免,來減少傷害、損失。業報是要正面接受它,但也可以經過努力,來改變業報的程度和方式。

所以,若對雙方無損並且有益的事物,那是必須接受的;如果對他有益,於己無益,也應考慮接受的;若對雙方都是有害而無益,那就需要設法避免或轉變它了。例如:明明知道對方是瘋狗、狂人,見人就咬、逢人就殺,就當然要設法制止,因對方已經不幸,切莫讓他再製造更多的不幸。對於喪失理性的人,應該通過制約、教化等方式和方法,使他們得以恢復正常。這對他們自己本身,以及整個社會,乃至所有的眾生,都是有大功德的。

因此,奉勸大家,常念阿彌陀佛,時時心平氣和,便是如意自在。

back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