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皈依三寶


  佛教,因為是無神論的宗教,所以不把佛陀當做神道來崇拜,也不為佛是獨一無二的,更不以為佛陀能夠創造萬物或免人類的罪惡。因此,佛教的信仰是純理性的,也是純倫理的。佛教對於佛陀的崇拜,相同於子女對於父母的孝敬,是出於報恩的情懷。一個正信的佛教徒,決不會是為了避禍致福而崇拜佛陀,佛陀的願力雖然能藉著祈禱的心力感應而產生神蹟,那主要的還是祈禱者自己,如果是自己的定業現前,縱然祈禱,佛陀也是無能相助。若能依照佛所說的正法而行──如佈施、持戒、忍辱、努力、修定、習慧等的行為,便可以改變往昔業力,或者重罪輕報,或者輕罪消除──因為業力的現行受報,也像種子的發芽生長,需靠助緣的促成,相反地,如果缺少這些助緣,乃至沒有這些助緣,種子便會長得緩慢瘦弱乃至根本不能發芽了。所以佛陀的崇高偉大,不是由於造物與赦罪,而是由於佛所親證的解脫之法,並且將此解脫之法說了出來,給大家去如法修行,修行之後,便可解脫,乃至可跟佛陀一樣,使得大家都能成佛。

  所謂三寶指的是佛、法、僧;所以稱為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旦接受,永遠常隨,水火不能毀,盜賊不能奪,受用無盡,非世間諸寶所能比。

  佛寶是指已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圓滿究竟的人。任何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過去、未來、現在的三世十方諸佛,都是我們皈敬的對象。

  所謂法寶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而我們所知的法寶是釋迦牟尼所說,因此稱他為「本師釋迦牟尼佛」。現在所見的法寶是指經、律、論的三藏教典以及祖師們的註解、語錄,是指導我們如何修行而且必須修行的依準。

  所謂僧寶是指正在修學佛法,並且協助他人修學佛法,護持眾生修學佛法的人,是包括菩薩、羅漢以及凡夫僧尼,以人間的比丘、比丘尼為僧寶的中心。由於僧能把佛陀的正覺解脫之法,傳流傳佈傳授給了我們,為了法的理由,所以僧的恩德也是無量。所以,佛法的發明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眾。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為歸依的中心,佛陀滅後,佛教則以僧團為歸依的中心,所以佛陀滅後的佛教,供養三寶的對象,乃是偏重於僧寶。又因為佛教主張「依法不依人」的緣故,特別重視正法的流佈與歸依。因此,對於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來說,崇拜佛寶是由於法寶的理由,又為了法寶的信受,所以要崇拜僧寶。崇拜菩薩,也是敬僧的一種。對於聖僧大菩薩及阿羅漢,故然要恭敬供養,對於凡夫僧的持戒而能說法者,也要恭敬供養,乃至不持淨戒但有正見能說正法的出家人,也要恭敬供養(要緊的是要有正見能說正法)。

  所以皈依三寶,相當於學生到學校註冊,是信佛學佛的開始。唯有註冊之後,有了學籍自己才承認是學校的學生,學校也接受你的上課;學生上課是義務,學校授課是責任。所以皈依的儀式非常重要,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問題,更是心性上的問題。受皈依時,不僅口中念著,身體拜著,心裏還得想著。主要還是在於心的領受──納受三皈戒體,戒體須由已先受了三皈戒的人,師師相傳,這是法統的一脈相承,在凡夫而言,不能無師自證,所以三皈依,不得在佛菩薩像前自誓自受。由此可知,求受三皈依的莊嚴性和重要性了。

  如果不經過皈依三寶的儀式,當然也可以學佛,但在心理上,必定有所推拖、躊躇、遲疑,遇到緊要關頭,他們會說:「我還不是佛教徒,我還不需要遵照佛教的戒律來做。」比如:懈怠、放逸、邪淫、妄語、順手牽羊等的惡業和惡習,他們會原諒自己,更不會防範於未然。如果皈依三寶後,自己會做自我的約束、警惕和警策,也會受到同修及師僧等善知識的鼓勵、督促、規勸,所以,在人格的昇華,道心的增長,修持的努力等各方面都會進入正軌和常軌。皈依之後,不論在心態、生活、習慣等方面,都有善有、諸佛菩薩、護法龍天來協助你、加持你,所以意志薄弱,信心不足的人皈依三寶,就會增強你的意志,增加你的信心。

  至於皈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皈是回轉,或是歸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回轉依靠,或歸投信賴的行為,都可稱為皈依。實際上,皈依的傾向,固應先由皈依身外的三寶開始,歸投三寶,依賴三寶的啟發與指引,走向大涅槃城的大解脫道。但當走進了涅槃(解脫)之城,自身的當下,也就是理體的三寶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由於業障的迷惑,所以不見佛性,我們皈依三寶的目的,正是在於尋求佛性的顯現。我們本來與佛一樣,本來就與三寶同在,只緣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為眾生!我們若能即日開始,回歸投向三寶的懷抱,實即浪子回頭,步返原來的老家而已。

  而皈依三寶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現世樂,可以求得後世樂,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槃寂靜的究竟樂。綜合起來,約有八種:(1)成為佛的弟子。(2)是受戒的基礎。(3)減輕業障。(4)能積廣大的福德。(5)不墮惡趣。(6)人與非人均不能嬈亂。(7)一切好事都會成功。(8)能成佛道。

  皈依三寶之後,對於其他宗教,以及民間信仰的寺廟、道場,不得再受皈依,但仍予以尊敬;若進入教堂、寺廟、神壇,當以鞠躬合掌問訊為禮。不得作為信仰的對象,但還是可以作為友誼的聯繫。

  不過,我們應當知道:皈依三寶,雖可求得現生的平安與快樂,皈依三寶的最終目的,乃在回到三寶的懷抱,並使自己也成為三寶──皆可以成佛。

back上一頁

如 何 看 破 紅 塵


  通常都說看破紅塵就是落髮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業失敗、婚姻離散、家庭破碎,已經沒有東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氣,在窮途末路,心灰意冷之餘,就到佛門中找一條茍安偷生之路,佛門中的確有這種人,但絕對不是進入佛門學佛者的通途和正途。

  佛教在中國常常受到誤會,一般人常把逃避現實,隱遁於山林的風氣和現象,歸之於佛教的信仰以及學佛的結果。其實佛法中,不講紅塵,也沒有講看破紅塵,只有講到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對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六塵是外境,六根是內境,必須加上見、聞、嗅、嚐、覺、知的六識,才能產生身心現象。心為外境所轉,也就是被六塵所動,就會以六根造作善惡、好壞等的行為,佛法稱此為造業。其可以造惡業,也可以造善業:造惡業下墮地獄、餓鬼、畜牲的三惡道;造善業則還生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報。但是不論下墮或上昇,都是在世間的輪迴生死苦海之中。欲解脫,則必須認識六塵是虛幻的、不實的、多變的。《金剛經》把它形容為如夢、如幻、如泡、如影。能夠徹悟六塵世界的虛幻不實,當下就是解脫自在。若身心處於六塵世間,而不為六塵世間所困擾、誘惑,就不會起煩惱,稱為解脫之人。

  可見,佛法所謂的六塵,是指身心所處的環境。這也就是說,心有所執,身有所繫,不管生活在什麼環境,都不自在,都會引起你的煩惱;如果心無罣礙,處於皇宮、華廈和居於洞窟、茅舍是一樣的,何必要去分別。何況進入佛門,成為佛教徒,也並不等於出家。佛教徒分為在家與出家兩大類,出家只是少數,在家才是佛教徒的多數。

  然而,由於社會環境的變遷,人類生活方式的轉變,想要出家和能夠出家的人,必然越來越少。因為各人的家庭生活和工作環境是分開的,在緊張、激烈或單調的工作之餘,尚有他們休閒、娛樂等的享受。出家的僧團則不同,從朝至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都是生活在清苦、單調、規律、精進、不放逸的狀態中,除非具有深厚善根、堅忍毅力和宏大願力者,否則很不容易適應。

  過去,出家的僧眾住於深山大澤的叢林之中,不易受到物質世界的誘惑。而今天較大的寺院,都成了觀光勝地,寺院的僧侶,不得不和來自各方的善男信女,以及觀光的旅客有所接觸;為了經營寺院,弘揚佛法,也不得不深入民間。因此影響到出家人修道生活的寧靜和清淨,除僧相、茹素、不結婚和沒有個人財產之外,幾乎和在家人相似。所以一般根器的人,如果不遇到大善知識的提攜、勉勵,很難自動發心出家,出家之後,也很難至死不渝。

  當然,三世諸佛成佛,都是現出家大比丘相。歷史上的羅漢,不論男女,都是出家相,古代各宗祖師,絕對多數也是現出家相的。因為出家的生活方式,依據戒律而住,自然而然可以免除許多的困擾與牽累。對個人而言,能夠專精於佛法的修學與福慧的增長;對於社會大眾而言,可以心無旁顧,全心投入,奉獻出自己身心的全部,為佛法的弘揚,對眾生的救濟,做最大的努力,雖在不休不息的自利利他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樂趣。他們不須為明日擔憂,不須為出路鑽營,他們的生活就是他們的安身立命之處。

  因此出家是全部生命的投入,所謂將此身心施予三寶和施予眾生:施予三寶是為求法;施予眾生是為度眾。施予三寶乃為弘揚佛法、續佛慧命;施予眾生則可攝化、救濟苦海的眾生。能夠難捨能捨,難忍能忍,才是出家的正確目的。從難捨能捨而言,是放下名利、物慾;就難忍能忍而言,是承擔如來的家業和眾生的苦難,故所謂看破紅塵實與出家的宗旨無關。

  至於出家學佛,可以包括社會的一切階層,且絕不為逃避現實,乃和和睦人間、淨化人間,也就是佛化人間。如果學佛之後要離開人間,離群索居,那就違背了佛化人間的旨趣。在家學佛,在五戒、十善的生活原則下,對於家庭、社會、國家都應盡責盡分。所以學佛之後的在家人,他會更積極於人間的生活以及分內的責任。這也就是大乘佛教將菩薩的形象分為出家、在家兩類的原因;出家菩薩是無牽無掛的比丘相,在家菩薩是福德莊嚴的天人相。

  如果以看破紅塵的本意而言,是屬於消極的,而學佛卻是積極的。我們可以把人間的生活形態和心態,分為三類:第一,絕對的多數是屬於戀世型的,對於任何事物都放不下,爭名奪利、飲食男女、醉生夢死,活著的時後放不下,要死的時候捨不得。因此,會變成玩世不恭,或退出人間社會的大舞臺,而過隱遁的生活。第二類人是厭世者,他們或是憤世嫉俗,或懷才不遇,對於生命抱著無可奈何的態度,若不自殺而死,也會逃避現實,抑鬱以終。第三類,是屬於放得下、提得起的人。他們見到人間的疾苦,以悲天憫人的懷抱,拯救世間眾生於水深火熱之中,這就是被後世稱為賢者和聖人的型範。

  以佛教的觀點看,第一類人是凡夫根性;第二類人,類似小乘根性;第三類人,類似大乘根性。不過,若以佛法化導,第一類人雖是凡夫,也能夠漸漸獲得智慧,洞察世間現象,為人們減少煩惱,為社會減少災難。第二類的小乘根性,則至少不會憤世嫉俗,或者尋短自殺,而會積極修行,早求出離生死苦海。進而也能為人間留下自我奮發,自我救濟的模範和典型。第三類大乘根性者,則能由於佛法的化導,而賦予無限的生命、無窮的悲願,生生世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佛化人間,成就佛國淨土;不僅度人,也要度盡一切眾生。他們不會因阻撓而失望,也不會因便利而狂熱,時時努力於因緣的促成,默默地耕耘,成功不必在我,卻永遠精進不懈,像這樣的學佛態度,當然與看破紅塵的觀念了不相關。

back上一頁

在家居士如何設佛壇及課誦


這要看各人的情況而定。如果住處很小,或者住於公家宿舍,與同事、同學等共住一室以及同住一棟房子,那只有在定時課誦之際,暫以佛經代表佛像,置於相當的位置,不必設置香爐、燭臺,也不必供水、供花、燒香,僅於課誦前後,問訊、禮拜,以表示虔誠、恭敬即可。

如果全家之中,僅自己一人學佛,不要由於學佛,而使家人對佛教產生惡感、瞋嫌。如果全家信佛、學佛,或者你是家長,或夫婦共同學佛,而家中尚有裕餘的空間或餘裕的房間,最好能夠設置佛壇或佛堂。

如果設置佛壇,應該選擇客廳的正位,也就是主人所坐位置的方向,佛像背後不可臨窗,應當面對門窗,陽光充足,使人進門便可一目瞭然。佛壇是家庭的中心,要能產生安定力和安全感的作用。只要不把佛像面對廁所、爐灶或直接面對自己的臥床就好。在設立佛堂時,應選擇一間靜室,只是用於禮誦、禪修,不作其它用途。

如果家中原供有關公、媽祖、土地、祖先等神像、神主牌時,不可由於信佛、學佛而把他們立即廢除,應該逐步進行。先將佛菩薩聖像安於正位,其他神像祖牌置於兩旁,不必另設香案、燭臺。因為一切善神、祖先都會護持三寶親近三寶,供設佛菩薩聖像之後,他們也能成為三寶弟子,得到佛法的利益。等到下次遷移佛壇和佛堂之時,便可把原先的神像視為古物而予以保藏。

至於祖牌可以移置於寺院的往生堂,家中並不需供奉。如果仍要供奉,則可置於佛像之下首或另移他處,改以較佛壇為小的祖壇,單獨供奉。如此,既能對祖先表示慎終追遠的孝思,也能顯出對佛菩薩的崇高信仰,而此崇高信仰有別於慎終追遠的孝思。

家庭供奉佛菩薩聖像,不需太多、太雜、太亂。可以一佛代表萬佛,以一菩薩代表一切佛菩薩。一般的家庭多半是供奉觀音菩薩、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任擇其一即可。如果已經有了佛與菩薩的聖像,則置佛像在正中或後上方,菩薩像在兩側或在前下方,務必要使佛突出,以顯其尊貴。

請購了菩薩的聖像之後,以佛教的觀點而言,開光儀式並不一定是必須之舉。因為佛菩薩像只是用來當作修行的工具,佛菩薩的感應遍在,而以聖像作為致敬的對象,若無聖像,便無可作為禮拜、供養和恭敬的對象。通過類此的修行後,便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和佛菩薩的感應;但最重要的是在於信心、虔敬心、恭敬心的感發,不在於聖像本身。所以,聖像是否開光並不重要。

至於個人在家庭供養佛菩薩的聖像時,只要以虔誠心、恭敬心將聖像安置供奉,然後以香、花、水果等供品供養,日日不輟,使其保持新鮮、整齊、清潔、就能顯出聖像所在的神聖氣氛,藉此以引發修行的道心。為了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所燃的香,以精細、清香為原則,家庭佛堂一次以一柱香為宜。香類以自然的檀香、沉香為佳品,不宜用化學香料或動物香料調製的線香、棒香。現代家庭的佛堂,可以電燈代替蠟燭,且應常常清理供桌、香爐、燭臺,換新供品,至少該保持沒有灰塵或枯萎腐爛的花果食物。每天最好應該有定時的早晚課誦,至少早晚也須燒香、供水。外出之前,到家之時,也當先在佛前禮拜,以表示感謝、恭敬、繫念之心。

課誦的原則,以定時做定課為主。內容應該包括供養、禮拜、禪坐、持名、讀誦、發願、迴向等。

所謂供養,是在佛前擺設香、花、燈、果、淨水和食物。如果條件許可,應當每日換新,保持鮮度;否則亦不當有腐爛、污染、凋謝等的現象發生,以維持佛前的整齊、清潔和莊嚴為原則。

所謂定時做定課,是指在每天的同樣時段,做同樣的功課。最好是選擇頭腦清楚、身心舒暢的時段做課誦。通常是以清晨起床,盥洗之後,早餐之前;或晚餐之後,兩個時段加起來,每天至少需要一至兩小時;但也不需要超過四小時,否則課誦時間太多,會影響平常的家庭生活及工作。

課誦叫做恆課,又叫日課,就是每天必須有的修持活動,不能間斷。它的作用相同於每晨起床後要漱口、洗臉、飲食、灑掃庭院、大小便利一樣,是保持身心平衡,也是修身養性、警策精進的生活方式。修行的目的不在於形式,形式卻能夠幫助我們達到身心安定、健康、幸福的目的。除了自我的修鍊和反省,也有諸佛菩薩和護法龍天的加被與護持。

課誦的項目可多可少,只要每天相同即可,但是供水、獻香、禮拜則不能缺少,在獻供及頂禮三拜之後,早上誦「大悲咒」三遍至七遍,「心經」一遍,三稱摩訶般若波羅蜜,然後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四十八或一百零八遍,再念普賢菩薩十大願或四弘誓願,最後是三皈依,唱迴向偈:「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然後頂禮三拜,課誦完畢。

晚課應該是在下午或是晚餐之後,同樣供養、禮拜,然後誦《阿彌陀經》或「懺悔文」一遍,也可以只誦「大悲咒」七遍,念「心經」一遍、「往生咒」三遍,念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聖號四十八或一百零八遍,接著四弘誓願,普賢警眾偈,三皈依,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迴向諸眾生,解脫三界苦,皆發菩提心。」頂禮三拜,晚課即結束。

如果時間允許,在早課之前,晚課之後,亦可增加靜坐時間二十五到三十分鐘。如果不習慣靜坐,也可採用禮拜的方式,以定時或定數禮拜佛菩薩。以無所求之心禮誦和靜坐,是最正確和安全的;否則容易引起幻象、幻景、幻覺,而引發身心的障礙。真正的修行是沒有條件的,當然,它是有目的的;而修行的本身就是目的。

如果居家無事,也可以在白天任何一個固定的時間,禮拜經典。拜經的方法,也是先做供養,然後一字一拜,每拜一字應念兩句拜經詞,例如:拜《金剛經》,則念「南無般若波羅蜜多金剛經,南無般若波羅蜜多會上佛菩薩」。如拜《彌陀經》,則念「南無佛說阿彌陀經,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

拜的時候,通常是用黃紙條或檀香,用大字的經本,逐字逐字地移動,拜到一定的經文與段落,或者是用筆記下所拜完的經文,或者用紙條夾在那一段、那一個字之處,預備下一次繼續禮拜。

課誦之前;或者是發願課誦、拜經之前,可以有目的而為,或是為了祈求現實或來世的利益,乃至為了成就什麼功德;做完課誦之後,也可以發願祈求你所希望達成的願望。但在課誦時,應當專心一意於課誦,不得有任何祈求的念頭。最好的態度是,但為眾生離苦得樂,不為自己有所祈求,那就是菩薩道的修行態度。其實不為己求而修行,才是最大的功德。

佛 教 的 教 理 和 思 想


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所謂正信,就是正確的信仰、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只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信的內容,應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第一必須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須是必然性的。一個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時代的考驗,通不過環境的疏導,開不出新興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佛教是報恩主義的宗教: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中於人間相處,他們的態度,都是在報恩思想的範圍內進行。佛教徒的恩人有四大類:

(一)三寶恩:由於僧寶的接引開啟而知信佛學佛;由於法寶的信受奉行而有解脫乃至成佛的可能;由於佛寶的慈悲將他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以來而悟得的法寶宣說出來,我們才有成佛的方法可信可學。所以三寶對我們有無上的恩德。

(二)父母恩:母有懷胎生育之苦,父有扶養教育之勞。我們自從呱呱墜地,而至長大成人,不知要花費父母的多少心血。平常人救助我們於命危之際,也覺得是恩同再造的父母,那麼,真正的生身父母,該有多大的恩德了?因此,通常說是各人的堂前就有兩尊活菩薩,一尊是父親,一尊是母親。

(三)國家恩:由於國家的國防設施,我們可以不受外強的侵擾;由於國家的法律保障,我們可以不受盜賊及惡人的侵害;由於國家的政治制度,我們可以同舟共濟而國泰民安。所以我們要愛護國家,報效國家。

(四)眾生恩:我們生存於天地之間,不能無助,「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惟艱。」可見,當我們得到一粥一飯與半絲半縷的時後,該是承受了多少人的智力和勞力所賜予的大恩大德了。因而,我們將自己貢獻給社會的大眾,為的是要報恩而非施恩。若透過三世因果及六道輪迴的關係來看,一切的異類眾生,亦無一不是自己的恩人。所以,菩薩廣度眾生,是懷著報恩的心情,絕對不敢反以作為眾生的恩人自居。所以,眾生以菩薩為福田,菩薩則以眾生為福田。

原始佛教,講民主,講自由,講適應環境,但它萬變不得離其本,那就是由佛陀在菩提樹下親證實悟的四聖諦。四聖諦是說明人生生死的原理,以及如何脫離生死的方法,因此乃佛教之基本教理,現在逐層介紹如下:

一、四聖諦

(一)苦諦:生命的現象是苦的果報。一切眾生之有生死之苦,病痛的苦,衰老的苦,恩愛離別的苦,怨家見面的苦,欲求不得的苦,種種由於生理和心理互相衝突的苦。整個生命,無非是一大苦惱之海。佛陀將如上一切現行的苦,叫做苦苦。喜愛的事物,憂慮它們將會損壞消失的感受,叫做壞苦。一切可喜可樂的事物,當其正在出現之際,實則已在轉變消失之中,這叫做行苦。世事無常,那有永恆的歡樂?若不解脫,死後又生,生了再死,永無了期!

(二)集諦:是指苦的原因。眾生從無始以來,由於愚癡煩惱而造作種種的善業及惡業。善業的果報,生於人間及天上;惡業的果報,生於地獄、鬼趣、傍類眾生,受報是苦諦,造業便是集諦。

(三)滅諦:滅除了愚癡的根源,滅除了煩惱的根源,證入了無我的境界,不起人我之見,不著善惡之相,不介是非之爭,寂寂默默,清清淨淨,不生不死,無罣無礙,那是滅諦。

(四)道諦:由修行而證悟寂滅(涅槃)之道的方法,稱為道諦。也就是斷「集」、離「苦」、入「滅」的修行法門。稱為八正道。

十二因緣是解釋苦集二諦的,三法印是解釋滅諦的,八正道是解釋道諦的。

二、十二因緣

是說明人生命之生死循環的原理,共有十二個階段。由於無始以來的無明愚癡,而引導我們造作種種的善惡行為;由行為的餘勢(業力)而積聚成為生命之流的主體,叫做識;由識而感受生命的身心現象,叫做名色;名色住胎而漸生起眼、耳、鼻、舌、身、意的身心狀態,叫做六入;由六入的出胎而接觸到外在的事物;由與外在事物的接觸而有苦樂憂喜捨的感受;由感受的分別作用而有瞋愛之心生起,瞋愛之心表現於外,便是取捨求拒的種種善惡行為;由於這種種善惡行為,便又有了必將接受未來果報的業因;既有了今生的業因,當受來生的生命;既有了來生的生,又必有來生的老與死。這是生命之流三世迴環的因果定律。

 

三、三法印

這是說明宇宙人生之現象及本體的三條定律。佛教的教理,有一個基本原則,那也是釋迦世尊對於宇宙人生的特別開悟,悟到一個緣生的道理,所謂緣生,就是因緣所生,也就是由於各種關係的結合而產生各種的現象。

正因為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緣生緣滅的,都是變化無常的,也就證明一切的現象,都是假有的、暫有的、幻有的;從一個水面的泡沫到整個的世界,乃至太空的星球,都是一樣,都不是永恆的。既然不是永恆實在的,就證明是一切皆空的,所以佛教稱此道理為「緣起性空」。

佛教,一向被人稱為空門,原因就在於此。因為佛教的空,是說沒有固定不變的事物,這個空,相當於不實在的意思,而不是不存在的意思,多數人以為空了就一切都沒有了,其實,佛教是從緣生(關係)的分析上說明空無實體的道理;正像一輛汽車,如以化學家的眼光去分析,汽車就不實在了,但從現象來說,當汽車尚未損壞到必須送進大熔爐裡重新熔鑄的時候,汽車還是汽車。

所以,佛教講緣生性空,是著重於本質的分析透視,從而警惕我人是生存在幻妄的境界中,不要為了幻妄的名利物慾而變成名利物慾的犧牲,這就叫做看破、叫做放下。看破的是現象的幻景,放下的是名利物慾的貪得無饜,而不是否定了現象的存在,所以佛教徒講本體是空,但仍不能離開幻有現象而存在,因為若無能力解脫生死,終究是在業力的造作與受報之中,業力也是幻有的,但卻能夠牽引生命的升降而感受苦樂。

一切現象的幻現幻有,都是由於眾生的業力之所感化。因此,若能悟透了緣生性空的道理,便能不受一切幻景的誘逼;不作一切幻景的奴才,而得自由自在,那就是一種解脫生死的工夫。人,一旦不受外在的境界所轉,他就可以不造生死之業而能解脫生死或自主於生死了。因為一切現象既非永恆,一切現象所產生的任何價值,當然也不可能屬於任何人得而永恆佔有。如果看破了萬象非永恆,也認明了萬象的價值之中不可能有個永恆實在的我,實證了這個無常與無我的道理,當下便可進入涅槃的境域了。無常、無我、涅槃、這便是三法印。

這是一切法的準則或原理。所謂佛法,無非是從這準則的基礎上開發出來,所以,凡是合乎這個準則的思想,不論出於何人的發明,均可稱為佛法。這是佛法與非佛法的度量衡,所以稱為三個佛法的印鑑,親證三法印,便入解脫門的寂滅道。

四、八正道

至於八正道又稱八聖道。即是修持解脫聖道的八種正確的方法,這也就是四聖諦中道諦的內容。

(一)由五戒而成十善:所謂五戒,便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的前四條,乃為一切人類的基本德目。佛教是主張智慧,並重視理性的宗教,故以為若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應當於前四條之後加一條不飲酒。不飲酒的確可有防止破犯前四條戒的功用,這是前四戒的防腐劑。

(二)由十善會成三業:十種善業的表達,是由於身體、口舌、意念而形成,所以稱為三業。

   ┌ 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

三業─┤ 口─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 善業

   └ 意─不貪慾、不瞋恚、不愚癡 ┘

(三)由三業出八正道:從性質上說,十善業尚祇是消極的不作惡,到了八正道,才是積極的行善。所以,行十善,僅是修的人間及天上的福業,尚非解脫之道。修八正道,才是了生脫死的正因。

(1)正見 ──此為正確的知見,乃以三法印為指導。

(2)正思惟──對正見作深入的思考。

(3)正語 ──用口業來實踐正見所指導的修行方法。

(4)正業 ──用身業來實踐正見所指導的修行方法。

(5)正命 ──用正當的謀生方法賺取生活的所需。

(6)正精進──策勵三業,日新又新,至於清淨。

(7)正念──繫念於聖道的實踐,心不旁鶩,意不散亂。

(8)正定──心力集中,不動不搖,不受五蘊的誘惑束縛,便可出離生死,而入涅槃。

(四)由八正道會成三學:此所謂三學,又稱三無漏學,就是前面所曾講過的戒、定、慧,因此,欲出生死者,必修八正道。

(五)由三學而出六度:六度在梵文稱為六種波羅蜜多,即是六種將自己和他人由生死的此岸,度到出生死的彼岸之方法。到了由三學而出六度之時,便是修的自他兼濟的菩薩行了。例如:僅修八正道的人,不作佈施,不會有罪。修六度行的,若不佈施就算犯戒了。佈施分有財物佈施、說法佈施、以精神的安慰及鼓勵(無畏)來佈施的三種。有財的出財、有力的出力(智力與勞力),無財無力的,尚必有你的同情心、讚歎心、歡喜心可作佈施。這是菩薩以利人為第一要務的原動力。

back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