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反對家庭制度的嗎?
在社會組織架構中,家庭是穩固的磐石,家庭也是社會組成的重要元素。我們中國儒家就是以「齊家」做為個人內求仁心、外求王道的基礎。可見「家庭」重要性之一斑。
以佛教而言,家庭即是弘法利生的基礎,家庭成員關係和樂、家庭教育的成功,便能提昇個人品質,進而達到社會淨化的目的。因此親子間的盡心照顧,關愛和尊重的教育,是對家庭的盡責,也為社會帶來祥和。所以家庭才是佛教建設的根基所在。佛陀曾積極勉勵家庭生活的如理建立,並指導在家人應該建立正確的倫理生活;因為倫理是佛化家庭的要素,結婚之後的男女居士,必須要對婚姻關係的維護負起責任;要尊重並體會到對方是另外的一個獨立人格,不要以自己的興趣、個性、尺寸來要求對方;無論在任何情境之下,不可懷疑、批評、指責對方;發現衝突和矛盾,暫時不要處理,等待雙方心平氣和時,再解釋、溝通,以取得對方的信任和諒解。同時,在任何時候,你又是配偶的一部份,所以沒有權利單獨處理家庭中共同的財產、物品、生活方式,尤其對於管教子女等的問題,必須取得配偶的同意;若出遠門或已出遠門,必須讓自己的另一半知道你往何處,你在何處,是否平安、健康;要隨時而適當的關心對方的身心狀態和生活情況。
婚後至少要負起關懷三個家庭的責任和義務:第一是夫婦倆人自己的家庭,第二是公婆的家庭,第三是岳父母的家庭。不能因為自己娶妻或嫁人,就忽略了年長的父母及原來的老家。同時也要關懷自己的兄弟姊妹親屬的家庭,和他們的婚喪喜慶。否則會讓年老的父母不安,也讓親戚朋友批評。不要期待父母親友的援助,卻要時時刻刻想到父母親友是否需要關懷。
上一頁
佛教徒是不孝順父母的嗎?
( 佛教的孝道觀念)
中國傳統孝道精神就是要讓父母過得身心健康;平安愉快,叫作頤養天年。過去的孝順是要晨昏定省,要常噓寒問暖,這是為了讓父母感到一份安慰。當父母親聽到兒女這些關懷的話,即使物質生活不是很富裕,也會覺得很溫暖、很溫馨。而今,工商社會工作的流動性很大,以至於老年人有老年人的天地,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社會,生活習慣和觀念都有差距,不同時代的人就在不同的環境生活,彼此也能互相關懷,這樣比較好。
至於佛教所講孝道的觀念,以為人在生死流轉之中,今天固然有父母,過去未來的無量生死之中,也有無量無數的父母,孝養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濟過去未來的父母。佛教是從現生的父母為主而推及過去未來的三世父母。所以佛教對於廣度眾生,是報父母之恩的擴大,那叫做報眾生恩,是由父母而推及眾生的。所以,作為一個佛教徒,首先要孝順父母,然後再去佈施放生及供養三寶。
以佛教的觀念來說,自己的生日,正是母親的難日,應該把懷念母親的情緒提高,應該於母難的日子特別懷念父母的生育教養之恩,如果父母已經過世,那就盡其所能,佈施放生,供養三寶,以此功德,迴向父母之靈,自身也能得到植福延壽的實效。
佛教反對節制生育?
就節制生育而言,根據佛教的基本原則來說,只要不犯墮胎殺生戒,為了子女的教養及生活的負擔,節制生育是道德的。正因為佛教嚴禁墮胎,佛教以墮胎與殺人同罪,所以佛教反對以墮胎作為節制生育的手段。那末,如要節制生育,所應處理的階段,須在精子尚未進入卵子之前,否則即成墮胎的殺人罪。如果沒有更安全的方法,最好不要節制生育,若想節制生育,那就祇有一個辦法,也是佛教最贊成的一個辦法──節慾。
如果遇到未婚懷孕的困擾,或一些已婚夫妻不小心懷孕,卻擔心家庭負擔,有意去墮胎。其實,不必擔心孩子養不起,因為天無絕人之路。每個人都有其福分,這個孩子不見得會為你增加負擔,若他沒福,即使生在富翁家,也會是一個敗家子;另外對於不幸被強暴的婦女,整個社會都應伸出援手,幫助她、接納她撫養孩子長大。畢竟孩子是無辜的,懷孕的婦女更是痛苦,除了物質上的協助,更要在精神上支持她,不但不歧視、不譏笑,還要支持她、尊重她。
佛教是重男輕女的嗎?
世界的男女兩性的人口,應該是一項最自然的調節,自然地生兒或育女,就是一種和諧。
重男輕女是中國傳統的觀念使然,因為,過去男人依靠體力可賺更多的錢,現在則是依靠智慧可取得更多的經濟資源和更高的社會地位,如果女人也把努力和意志放在事業和學問上面的話,也能和男人一樣地獲得成功,所以,沒有非要重男輕女不可的理由。
何況當男人太多時,問題會更嚴重,因為男人性格多外向,會引起嚴重的社會問題。如果大家都用醫學手段非生個男孩不可,或知道是個女孩就實施人工墮胎,這就違反了自然律的調節,會產生災難,不是幸福。一般人說這是違抗天命;依佛法說這是錯亂了因果。
因此,為了現在和未來的社會著想,男女應該平衡,順其自然最好,不要刻意生男生女,尤其不應該懷了女孩就打掉,這要負起殺人的果報。在佛教而言,墮胎與殺人同罪,殺人者必將受報。另外有一些小孩因為被領養或和父母失去聯絡,而不知道親生父母是誰。然而不知道生父母是誰的小孩不要自卑,只要自己意志堅定,前途還是很光明;要把自卑放下,把對父母的怨恨、對社會的不滿化解,不要老覺得自己好倒楣,為什麼別人有父母而自己沒有?應該想到自己獨立自主的能力更強、毅力更堅定、更能吃苦。雖不幸不知父母是誰,但是很幸運地還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更何況從學佛證果的觀點上說,男女是平等的,女人除了必須轉了丈夫身才能成佛之外,至於成羅漢、成菩薩,根本是沒有男女差別的。比如觀音常現女身,也唯有女人的氣質最能近乎慈悲的菩薩精神,佛也常說「以慈悲為女」,所以不要有重男輕女的觀念。
如何面對叛逆的青少年?
由於現在工商社會環境複雜,青少年不聽話、叛逆,是可以理解的事。然而有叛逆小孩的父母,它們通常很痛苦,不知如何是好。例如:
(一)飆車問題:
少年孩子們之所以會接受飆車這種新鮮、刺激而又危險的風潮,主要是由於社會給他們的關懷不夠,家庭給他們的溫暖不夠,再加上學校教育對他們使不上力,他們便另闢一條麻醉自己和發洩情緒的路來,並用這種叛逆的方式來反抗社會、破壞社會。最重要的是,他們覺得,社會既不能接受他們,也不能夠適應他們,他們就創造屬於自己的天地,形成一個相互呼應的團體。因為成群結隊,感覺到人多勢眾時,就會天不怕地不怕,做出暴亂犯法的事來了。
每一個有了兒女的父母,對於子女的心向及個性的發展,必須經常關懷疏導,要尊重子女的人格,並誘導他們健康地成長。在學校方面,對於心理異常、行為乖張的學生,應取得家長的合作,給予特別的輔導。社會上對於失去家長照顧及學校教育的青少年,也當共同設法,或用法令的規定、或以特殊教育的收容觀護,以期收到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功效。
(二)吸毒問題:
青少年吸毒的問題很嚴重,而問題的解決關鍵在於父母,不在這些孩子。因為孩子吸毒多半是內心覺得空虛、好奇、有壓力。在壞朋友的影響下,就染上了毒隱。
如果小孩子吸毒了,最該反省的就是父母,父母不能因此責備孩子,反而要自己承認錯誤,對不起孩子,因為是父母的疏忽,沒有給孩子需要的愛及照顧,所以小孩染上毒隱。這時父母就要趕緊彌補,瞭解他吸毒的原因,幫助孩子戒毒,責備、打罵都沒有用。
再者,現代的中國父母,多半以為宗教信仰是孩子們長大以後的事,讓孩子們自己選擇。但這是不對的,宗教能夠指引孩子走上正途,對不好的誘惑會有抵抗力,內心不再空虛。這樣宗教對小孩而言,就像是成長的營養劑,應該由小時起就要吸收,不能等到長大再接觸。父母應帶孩子到寺院、教堂,讓宗教的力量來幫助孩子對抗吸毒的誘惑。
(三)自殺問題:
年輕人血氣方剛,人生的經驗不足、歷練不夠,比較欠缺理性的考慮,一時的衝動就去自殺了。我們必須瞭解青少年自殺的背景和原因,才能防止事情的發生。
社會的價值觀是以成年人的價質觀為準繩,社會的、學校的、家庭的成年人,給他們一個又一個框框,讓他們覺得『應該在這些框框中才對,不在框框內便是錯的』。
可是,小孩子的想法並非如此,小孩覺得受到壓迫、控制、操縱,失去自己獨立自主立場時,他們覺得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沒有意義的。
最好的辦法是從小開始指導他們具有宗教的觀念、宗教的信仰。宗教信仰可以引導他們知道有因有果;現在做什麼,將來會如何如何;這一生不報,將來還會有果報;人從小到老的過程就是因果的過程。
把這些道理、觀念灌輸給小孩子,他們就會有安全感,知道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信仰佛菩薩就能逢凶化吉,但是,還要靠自己的誠懇、自己的努力,面對現實,這些問題才能解決。如果能夠這麼做的話,小孩自殺的問題才能減少。
慈悲心別漏給小孩
從一般習俗來講,親子關係是無可奈何的事。以父母而言,不喜歡這個孩子或當孩子不聽話時,就說孩子是來討債的。站在佛教的立場看,佛教有兩種觀念:一、凡是遇到困難的問題,不要把它當作可怕的、討厭的、無奈的遭遇,而要把它當作歷練、訓練和幫助。二、幫助可以由順和逆兩個方向來達成,順的方向一般人較容易接受,逆的方向不易被人接受;事實上,逆方向幫助的力量往往遠大於順方向幫助的力量。
如果來了一個孩子,使得父母必須給他多一點照顧,這就讓父母多一點成長,讓父母多得到一點體驗;對於家有孩子卻不如自己期望的父母,不能說孩子是討債鬼,應該說是來了一個大菩薩。對於任何一個孩子的到來,都要把他當作菩薩一般地迎接他、照顧他,這樣才是一個佛教徒的心懷。
(一)身心障礙的小孩
如果家中有身心殘缺的小孩,父母確實會比教費心,這是作父母的本身,因為在過去世所作的業,所以現世要受折磨、受罪報,卻連帶的也讓小孩子於現今受折磨,這是我們對不起小孩子,因此,更應該將小孩子當成佛菩薩看。如此設想,慈悲心就會生起,就會更願意照顧他。
(二)兒童偏差行為
兒童的偏差行為,其構成因素有很多可能,父母應該要以尊重孩子的態度來處理,不要一味地只指責孩子。如果這時的處理再不當,子女更非常可能產生出反抗的心理,當心情低落,在加上朋友的引誘,逃學、變壞這些情形便很容易發生。所以,尊重孩子並做到照顧、勸勉、安慰、關懷的責任,是非常重要的觀念。有些父母喜歡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縮影,甚至要求孩子做一些連自己都做不到的事,這就太過份了。如果父母非常尊重這個孩子,把孩子當作是菩薩、是未來佛,這孩子一定會受到影響,而成為社會有用的人,其實,這是我們法鼓山要提昇人的品質的一個重要依據。
(三)說謊
小孩子說謊是正常的,至於嚴重不嚴重,必須看是以何種心態在說謊。如果孩子為了自尊而撒的謊,大人最好裝作不知道,但如果這謊言是對他人或他自己有妨害了,那就必須好好和他溝通,讓他知道說謊的嚴重性。另外,也可以讓他設想一下:現在他欺騙別人,讓人家蒙受損失而痛苦,若自己換作是為人所騙,願意接受嗎?這需要父母很有耐心,非常理性地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能完全瞭解。
(四)任性問題
至於處理小孩子的任性問題,父母必須首先體認到,不應該以大人的心態來看小孩子,小孩活蹦亂跳並不代表就是任性。所謂任性是不聽話,凡事背道而馳,而根本沒有道理。這時,父母還是要很有耐性的去瞭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然後予以疏導。
但是,有時候小孩子任性的原因是來自於父母的溺愛或不關心,相信唯有在父母關心和尊重的態度下,才能使還子擁有非常良好的家教。
還有一種小孩需要用宗教信仰的方法才能解決,我們稱之為業障病。所謂業障,是他並沒有想要這麼做,突然間卻發生了特殊的身心情況,精神不穩、精神異常,延醫吃藥打針都不管用。父母必須為他佈施,用念佛、許願吃素等方法來消災。
畢竟,孩子乖巧,是父母的福報,那表示父母上輩子對這孩子付出了許多,所以孩子這世才來報恩;相對的,孩子很皮、不乖巧,並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父母過去欠他許多,所以孩子這輩子才來「討債」。父母理應勇敢面對,償還舊債。
相對於欠債的父母,身為「債權人」的孩子,內心同樣掙扎、痛苦。「討債鬼」一詞聽來不怎麼好聽,但站在孩子的立場,他為什麼要來討債?討債的過程愉快嗎?孩子常挨父母打、罵,其實他們也在受罪、受折磨,若不是因為父母欠他們債,孩子又何必來受這種苦。而站在眾生平等的立場來看,生命都是平等的,所以不論對待人、動物、孩子,都要以慈悲心平等對待,而且慈悲心應從家人做起,同時要從小而大。
若不能考慮孩子的立場及其所受的待遇,就是沒有把孩子照顧好,這除了是對孩子沒有慈悲心,會害了孩子一輩子外,也會影響孩子長大後的社會,同時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家庭,層面可說廣而深遠,對眾生也就更不慈悲。可見慈悲眾生要從對孩子做起,「與孩子們立約」的運動,其實正是實踐宗教弘法化的精神。
事實上,人要立約才能成為信徒。但人不可能不犯錯,所以贊成人人參加立約,不必擔心悔約,擔心在所立的約上跌倒。佛教徒應時時反省,盡量教育自己不打罵孩子,夫妻不在孩子的面前吵架。
可是人所擁有的習氣、習慣,不可能一下子就改變。人非聖人,不可能不貳過、不遷怒,只要心中常反省、懺悔、悔改,透過一次次的反省,人的行為漸受約束,對孩子悔約的行為就會愈來愈少。
佛化家庭
所謂的佛化家庭,基本上不可能離開這社會所提供的種種環境,佛化家庭於社會的積極意義就在於「以智慧照顧自己,以慈悲關環別人」。
一個佛化家庭,至少能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帶來一些祥和的作用,甚至對於提昇人的品質也有一定的功能。
就佛教而言,胎教是非常重要的,母親懷孕以後,就要使自己的孩子在胎裡像是處於樂園一般,是一個非常愉快的環境。這和胎兒以後成長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母親在懷胎期間,態度要保持溫和、理性,心境要平和。丈夫對太太也要像是在接待貴賓一樣,呵護備至。這樣的小孩子,以後就會表現理性、獨立,有能力而富有責任感。
此外對於懷孕的婦女,最好能持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因為持誦聖號能使心裡常生歡喜心而法喜充滿。並且絕對不能生氣,生氣就是對不起胎裡的小菩薩。
一旦生孩子,不論是男、是女,都應該感到歡喜、歡迎,悉心扶養,教育成人。夫妻不是冤家,子女不是討債鬼,他們來幫助你成長,來促成你履行父母的義務,所以是你的小菩薩,要對子女付出耐心和慈悲心,要因才施教,給予適當的關懷和照顧。不可將子女當成自己的財產來支配,更不可將子女視為自己的替身來指望,尤其不可有養兒防老、期求反哺及回饋的心。雖然當教導兒女知道孝心,可是站在做父母的立場,則但盡責任,不存企圖,那是最健康的心態。因此,父母對子女的觀念,千萬不可以把孩子當作自己的財產,或是自己私利的一部份,因為孩子是一個個體,我們一定要尊重他們的獨立人格,他有完全屬於自己的福報和智慧。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父母應該瞭解,父母頂多是孩子一生中一個起點的助緣罷了。
當小菩薩會爬行時,就要開始教他拜佛;在還未識字之前,可以讓他看佛教故事的兒童圖畫,知道佛陀救度眾生的感人事蹟,培養孩子們慈悲對待一切眾生的情懷。許多父母都主張不要對孩子灌輸宗教信仰,讓他們長大後自己選擇需不需要宗教信仰。這種觀念絕對是錯誤的,這等於說,小孩還不懂事,不要教育他們什麼是危險和安全的情況。所以佛教的信仰,應該從很小的時候,就得開始打基礎立印象,更何況母親懷胎時,就已經在念觀音菩薩聖號,其實他在胎裡就是佛教徒了。
嬰兒期間,尚沒有自我判別的能力,因此佛教主張,小孩到七歲以上並且已有自我判別的意志之時,才可以舉行皈依三寶儀式。不過,佛教深信功德迴向作用,所以佛教鼓勵大家在嬰兒出生的前後,以及為了慶祝嬰兒的滿月及週歲等時節,應該齋僧佈施或念佛誦經,為嬰兒的福壽智慧而祈禱。
佛教徒在生活上可分為:
一,家庭生活
(一)佛化家庭的三條件
1.敬養父母如三世諸佛
2.夫婦愛敬如諸上善人
3.愛護子女如母雞護雛
在家居士生活的第一要務,便是建設和樂的家庭。對父母要盡孝,對子女要慈愛,敬與養,教與育,做到自己最大的可能,才算盡了父母與子女的責任。
(二)佛化家庭的經濟支出
以正當職業謀取生活所需;儘量避免從事與五戒相違的職業。
經濟的收入當分作四分:家計的生活,營業的資本,家中的儲蓄,銀行生息。
除生活之外的收入用途有三種:供養父母,周濟親友,供養三寶。
家庭和樂,主要是建立在夫婦之間的感情上;家庭的幸福,主要是賴於經濟收支的平衡。有了收入,必須量入為出。以經濟計畫,來計畫家庭的經濟,才是最安全的。
二、社會生活
不管是那一種社會生活,基本的態度和認識是不能離開禮節、威儀。而基本的禮儀是從衣著儀容的整齊、清潔乃至言談舉止的禮貌和親切。必須對上尊敬、對下謙虛、對左右平輩禮讓、不論舉手投足、一言一行,對任何人不可有驕傲心和輕慢心,一律以尊重和禮貌對待,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其實尊重人,也就是尊重自己的一種表現。
做一個佛徒可以參加任何合法、公正、廉明的政黨、應該參與選舉並珍惜投票權。對國家、政府應盡納稅人的義務和關心政黨、政治的責任。其目的是希望建立富強康樂、安寧的和諧的社會環境。
佛教徒的社會生活就是從淨化人心進而淨化社會,所以用佛法來幫助自己,用佛法來關懷社會,並且鼓勵社會的大眾愛護大眾的社會。
我們法鼓山的理念,從提昇人的品質,而做到建設人間淨土。對自己要負責,對社會要盡責,透過政治管道的運作,而完成建設人間淨土的目標。